作为传统印刷人,去年6月在科印传媒主办的标签论坛上,笔者提出了“我们应该主动拥抱数字印刷”的三大理由:(1)数字印刷不需要印版,可以很好地适应印刷与包装市场订单多批次、小批量的趋势;(2)数字印刷的劳动强度低,生产环境好,是目前印刷界最能吸引年轻人关注的印刷方式,优越的生产环境与条件甚至能局部胜过薪酬的诱惑;(3)不论数字印刷两大成像方式的差异,即使数字印刷在环保方面还存在瑕疵但同传统印刷相比,仍然存在很大优势。在数字印刷的优势面前,作为传统印刷人依然纠缠产能与成本是不明智的选择。笔者认为应该学习先进的工艺方式,向符合发展趋势的潮流学习,主动拥抱数字印刷,与数字印刷同行,用数字印刷的理念来改造传统印刷,让传统印刷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当然,数字印刷在印刷质量方面不是无可挑剔的,经常听到数字印刷用户的自我评价“印刷质量同传统印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接近了传统印刷的品质”这些类似的自谦之词,说明数字印刷用户在印刷质量方面也感到底气不足,虽不能明确分辨具体存在哪些不足,但忐忑之情却挥之不去。数字印刷同传统印刷的差距其实从印刷网点与色泽来分析,数字印刷同传统印刷的差距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数字印刷有两大成像方式——静电成像与喷墨印刷。
01静电成像
静电成像可再分两类,电子油墨和碳粉静电成像两种工艺路径。静电成像模式是在静电场的作用下成像,采用调幅网构图,印刷质量足以媲美传统印刷,在网点的精细程度上甚至可以胜过传统印刷的胶印。虽然静电成像模式的产能并不低,但在静电场作用下生成的墨层比较薄,墨色饱和度略显不足。而在同一图案下采用电子油墨的数字印刷追凹印,饱和度不足的缺陷往往用加一层黑网来补救。如图1所示为数字印刷追凹印的一个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图1 数字印刷追凹版印刷案例
这两张印样的差异,一般人是分辨不出的,但对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老印刷人而言,是很难糊弄过去的。放大图中番茄高光细部与中间阴影细部的网点,通过对比发现,凹印的墨色明亮而数字印刷加了一层黑网后的色闷,高下立判。这是因为凹印墨色厚实而体现出的色泽更饱和,而数字印刷是用黑色来掩盖饱和度不足,色暗代替不了饱和度,反而显得有点脏了。02喷墨印刷
数字印刷的另一成像方式是喷墨印刷,压电陶瓷喷头将墨水直接喷在承印物上,最小墨点的大小由分辨率决定,比如600dpi或1200dpi,分辨率越高图像越精细。喷墨印刷采用调频网,没有多色叠印时产生的摩尔干涉条纹,图像显得十分细腻柔和。喷墨印刷的墨层厚,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丝印墨层的厚度,标签印刷业已有采用喷墨印刷代替丝网局部上光的先例。喷墨印刷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的调频网,在构图时具有图像选择性,宽容度并不高。喷墨印刷的产能不高,完成长订单比较困难。
喷墨印刷的调频网使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无缝衔接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它的墨层厚度又甚至能超越传统印刷,因此同静电成像的数字印刷方式相比,喷墨印刷只要改变其rip功能,对原有的rip加以改善或升级,喷墨印刷就可以同传统印刷一样采用调幅网构图。不仅在网点结构或墨色厚实程度上得以优化,还可以同完成长订单的传统印刷无缝衔接。为此,笔者在去年科印传媒主办的标签论坛上就国外已有的rip升级产品和国内多年前已在打样机上实现的蒙泰产品为例,力证喷墨印刷在rip改善上的可行性。
但这种诉求遭到了阻击,据说可以用色彩管理方法来弥补因网点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这股潮流声势之大,甚至使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已经拥有rip改善基础还需进一步改善的供应商都产生了疑惑:国外喷墨印刷一直都以调频网构图,中国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来实施这一升级吗?因此就有了去年上海全印展标签论坛上笔者发表的“再论”,不过将“首论”的主动拥抱数字印刷从“应该”提升为“必须”,紧迫性不得不加强。
喷墨印刷是否有必要转换为调幅网构图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先明确该方案在市场理念上的必要性。对印刷企业来说,用户需要什么?印刷企业自己需要什么?这两个问题必须要正视,这也是我们考虑所有改善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01用户需要什么
(1)有效缩短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上市的前置流程必要时间,降低设计阶段的风险。现有产品设计流程,由用户的产品包装设计部门或者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包装产品设计。标签行业的标签设计主要还是由标签产业链前端的专业设计公司承担,同印刷企业本身的关联并不大。至于设计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设计稿件是否适合印刷企业上机印刷,印刷后的效果同设计初衷是否吻合,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换言之,产品是否因包装设计而提高销量并扩大市场等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设计阶段需要创意构思,也需要市场反馈,更需要不断修正与完善,这些都需要时间打磨,需要形成必要的前置流程。缩短前置流程时间,减少因完善设计而产生的成本,或将这种试错成本转嫁到接单的印刷企业,许多用户就是这么考虑问题,很残酷,但也很现实。
因此许多数字印刷机被用于为客户打样,为修改设计做服务。笔者去年底走访了一家国内著名防伪印企,该企业曾以400名员工创造全年销售额达8亿元的辉煌,但他们的数字印刷机目前仍然处于为客户打样的阶段,并没有发挥出短单印刷方面的主力军作用。至于中小印企,数字印刷机用于打样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其实设计方面的试错,试错成本原不该转嫁到印企身上,但在印刷界供大于求的当下,印企已处于弱势地位,对这种因用户前置流程产生的试错成本转嫁到自己身上的损失不得不承受。 (2)市场初探与市场扩张的质量一致性。现有产品的上市模式,一般是小批量上市,带有探索性地打开市场。如果产品适销不对路,便果断地断臂止损;如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就迅速追加订单,扩张市场,以扩大盈利面。因此初探市场时的包装特点与扩张市场时的包装特点必须高度吻合,不然就会被消费者误认为是假冒商品,影响品牌市场商誉。产品包装(包括标签)的质量一致性应包含两个方面,即构成图像的颜色与网点结构。有必要指出的是,初探市场的产品与扩张市场的产品观测点一定是两个方面,而绝不仅仅是色彩一个方面。印刷企业面临的消费者代表,并不是市场上的普通消费者,而是包装产品的设计者或用户企业的专业包装技术人员,他们的定位是专业人士,从某些方面而言,其专业性甚至远超印刷企业的技术人员。笔者去年6月在温州市场调研时遇到一个案例,某专业做出口打火机标签的企业准备要购置数字印刷机以应付短订单,当问及心仪的数字印刷机是采用静电成像还是喷墨印刷时,企业领导人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静电成像模式,因为喷墨印刷的质量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其实喷墨印刷的构图还是很精美的,但用户追求的是网点结构与颜色还原两个侧重点,而喷墨印刷调频网的细腻柔和并不是用户考量的重点。因此仅追求色彩误差△E,或L、a、b落在多大区间,这会成为印刷人的误区,并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初探市场与扩张市场在包装(标签)产品的前后一致性上至关重要。如果初期产品用喷墨数字印刷机印制,无需印版、出活快,且图像精美、细腻柔和。一旦该产品上市后市场大热,急需扩大订单,但偏偏喷墨数字印刷的产能受限,需要用传统印刷工艺比如柔印来完成大订单,此时就会发现传统印刷生产的产品与初期产品并不相像。用传统印刷的调幅构图与喷墨数字印刷的调频构图比较,稍有经验者就会感到不像,用放大镜比较很快就会发现问题,难免产生质量纠纷。因此印企不敢以传统印刷来接扩大的订单,需要用户企业的包装代表再次签样确认。担负重新签样的专业人员承担压力之重大,令人难以想象。签与不签这些冲突与尴尬是难以避免的,是生产方与确认方都不愿碰到的。 (3)用户需要包装产品零库存,以降低自身的市场风险。但又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到招之即来,马上能用。由于任何生产过程都需要时间,零库存的重担就不得不转移到印刷企业。现在的印刷企业必须拥有不同产能的生产线,同时配置不用印版但产能较低的数字印刷机与适合中长订单的传统印刷机,使印刷能无缝衔接,质量能不分上下,这往往也成了用户考察印刷企业硬件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