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抄自微信公众号:标签技术(原创方美娟)
对于产品而言,标签的贴标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外观和品牌形象。然而标签在贴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标签贴标后起鼓起泡、有褶皱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产品的美观度,还可能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下各种可能导致标签起鼓起泡、有褶皱的因素,并分享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您在解决标签贴标问题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01
贴标起鼓
贴标起鼓问题往往是批量出现,而且贴标后一段时间才会被发现,甚至有时是最终用户在出货前检查时才被发现,给最终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损失。造成贴标起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标签在加工过程中会失去一定的水分,如果在使用时环境中的水分突然增加,就会导致标签在贴标后吸水膨胀,尤其是纸张类面材的不干胶标签,这种问题更加明显。由于标签已经贴在被贴物上,膨胀出来的面积就会形成气泡或者起鼓。
遇到这类问题,原则上建议在纸张类面材的不干胶标签表面上光或者覆膜,可以起到隔绝空气水分的作用。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无法上光或者覆膜,最好将标签打开包装后放置24h,让标签与空气中的水分充分平衡后再进行贴标。同时,如果被贴物是容易受湿度影响的物体,如瓦楞纸箱等,也需要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
有许多被贴物通常是塑料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各种添加剂,甚至有些采用回收塑料制作而成的塑料制品成分更为复杂。而不干胶材料中的胶水是一种化学产品,有时会和塑料制品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一些气体,由于标签贴在被贴物表面,所产生的气体无法释放出去就会形成气泡或者起鼓。这种情况下,如果揭开标签会发现胶水层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如胶水层出现了类似溶化的现象。
遇到这种问题,建议更换另一种不干胶材料来加工标签,而且在加工前一定要做好贴标测试,确认两者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后再进行生产。
除此之外,被贴物表面凹凸不平、有灰尘、颗粒等脏物,也会导致标签与被贴物不能完全贴合,进而导致气泡产生。因此,在贴标前务必确保被贴物表面无油污、灰尘和杂质等。
02
贴标褶皱
贴标褶皱是贴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有时在贴标现场就会发现标签褶皱,有时在贴标后放置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现标签褶皱。导致贴标褶皱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我们知道,不干胶标签是一个平面,因此被贴物最好也是一个平面才能有良好的贴标效果。然而,在现实应用中许多被贴物的瓶体都具有一定的弧度,如果瓶体弧度太大形成了一个球面,那么标签在贴标后由于不能完全展开,就必然会形成褶皱。
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先观察一下出现褶皱的地方是否主要集中在贴标的边缘(有时褶皱还很有规律性,这是因为自动贴标时抚标辊往往会将标签不能完全展开的地方挤压到相同的位置形成褶皱),然后再检查一下瓶体,判断瓶体弧度是否过大,这样基本就可以判定是不是因为被贴物形状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褶皱。如果是,就需要考虑重新设计被贴物的形状。
自动贴标设备都有抚标装置,抚标压力的大小通常可以调整,有些被贴物的表面比较柔软,如果压力太大,就很容易导致被贴物表面变形,造成贴标褶皱。
因此,在调整抚标装置的压力时一定要调整到适合的范围之内,原则上应该调整到标签刚刚被贴实的程度即可。
在雨季,空气湿度会突然增加,这时如果标签中的含水率低于空气中的含水率,就很容易导致标签吸水膨胀,尤其是纸张类面材的不干胶标签,现象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贴标,标签贴好后会吸水膨胀,很容易导致标签褶皱。
因此,在雨季贴标前最好先将标签打开包装后放置24h,保证标签与空气中的水分达到平衡后再进行贴标。
标签在存储或运输过程中,如果受到不当的堆放或挤压,可能导致标签层与层之间产生摩擦和挤压,进而产生起褶。
因此,运输过程中应当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方法,如气泡膜、纸板等,将标签层层隔离,减少标签运输过程中相互摩擦和挤压,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剧烈震动和撞击,以免标签受到损坏。